广袤的田野上,无人机在空中盘旋作业,先进的联合收割机开足马力,丰收的气息在大地升腾;走进工厂车间,生产火热,一批国之重器和技术创新成果在“千锤百炼”中成熟成型;穿行在边境口岸,人流物流日趋活跃……
黑龙江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个战略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擘画全面振兴新画卷。
守好“粮仓”
收割机在田间轰鸣,满地金黄,颗粒归仓。在“中国优质稻米之乡”五常市,粮食作物早已开始大面积收获。
“今年前期虽然遭遇了低温多雨天气,水稻长势受到一定影响,但入秋后光照充足,结合精细化田间管理,水稻追回了生长进程。”五常市乔府大院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基地种植部经理黄昌明说。
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介绍,从农情调度看,全省粮食播种面积增加、高产玉米作物面积增加,整体气象条件也有利于农业生产,粮食丰收已成定局。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近年来,产粮第一大省黑龙江以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为主攻方向,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强化农业科技支撑。
围绕农业“芯片”,实施现代种业振兴五大行动,良种覆盖率达100%;启动建设大型大马力高端智能农机装备研发制造推广应用先导区;加快高标准农田和智慧农业建设……黑龙江以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生产,2023年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70.3%。
“我爷爷种地靠人拉肩扛,我父亲开拖拉机,现在我用上了无人机,远程操控就行。”北大荒集团建三江分公司七星农场有限公司第三管理区农机副主任陆向导说。
截至目前,黑龙江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超过1.1亿亩,粮食总产量连续6年稳定在1500亿斤以上,连续14年位居全国第一。
践行大食物观,把农业建成大产业,是更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需要。
金秋时节,“华夏东极”黑龙江省抚远市的4200余亩蔓越莓迎来丰收。“又是丰年。”抚远红海植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海鹏说,不仅产量丰收,销售形势也好,公司已完成全部订单销售。
通过发展蔓越莓特色产业,抚远打造了全国主要的蔓越莓规模化种植基地,配套建有蔓越莓研发中心、冷链仓库、加工车间等全产业链区块,带动了当地农户就业增收。
加快实施高端肉牛“百千工程”和奶业振兴计划,推进冷水渔业振兴行动,建设粳稻口粮、玉米和大豆优质粮源、肉蛋奶等9大生产基地,黑龙江打造大食物观先行地正迈出坚实步伐。
目前,黑龙江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2200多家,国家级产业园、产业强镇、产业集群达到87个,拓展了“粮头食尾”“农头工尾”的版图。
动能“上新”
在高质量之处下篙,才能激活新动能的蓝海。黑龙江加快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厚植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推动老工业基地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实现新突破。
哈尔滨工大卫星技术有限公司,窗外泛黄的树叶沙沙作响,员工埋头工作,心无旁骛。今年以来,公司一直处于满负荷生产状态,订单早早排到了年底。
9月,工大卫星入选全国第六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正是当年抓住了产业发展机遇,加快卫星技术成果转化,才有了今天。”工大卫星总经理曲成刚说。
科研资源丰富是黑龙江的优势,但科研成果转化长期面临缺政策、缺激励等难题。
2020年底,哈尔滨工业大学出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收益奖励机制等,激发了科研人员开展成果转化的内生动力。
“心里托底了!”这一年,在校期间曾参与卫星研制的曲成刚担任工大卫星总经理。工大卫星以哈工大卫星技术研究所团队为核心,通过校企合作提供卫星研制全过程解决方案。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黑龙江优化政策、融资、人才、信息服务等供给,聚焦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加快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推动新兴产业从“盆景”向“风景”蜕变。
2023年,黑龙江高新技术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数量同比均增长22%以上。这些知识技术密集的经济实体,正成为黑龙江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生力军。
“新字号”快速发展,“老字号”也不甘于后。
在一重集团(黑龙江)重工有限公司轧电数字化车间,依托5G专网和工业互联网平台,30多台数控机床实现了机床联网、数据采集、能耗监测和车间透明化管理,在严控产品质量的同时,还能对故障进行预警。
一重战略规划与投资部总经理李志杰说,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成为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驱动力,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也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了基础和支撑。
走进哈尔滨电碳厂有限责任公司轰鸣的车间,用于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多种高性能石墨产品在这里生产,运往国内多地。
“创新是我们最舍得投入的领域。”公司董事长董直强说。前些年,公司放弃了占产值40%的中低端产品,压力很大。中低端产品曾经很赔钱,但为了保住体量大家硬着头皮干。此后公司确立了做国产化替代的中高端产品定位,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超过15%,打开了市场新空间。
像中国一重、哈尔滨电碳厂一样,黑龙江一批装备制造业骨干企业,在政策支持下激发科技创新活力,拥抱“数智化”大潮,引领带动了本地上下游企业转型升级。
开放再提速
车轮滚滚,一列列火车的汽笛声鸣响。今年8月,中欧班列“东通道”满洲里、绥芬河、同江铁路口岸开行以来,累计通行量突破30000列、发送货物291万标箱,跨上新台阶。
哈尔滨国际集装箱中心站站长梁川介绍,过去当地一些企业货物运输比较依赖海运,如今使用中欧班列(哈尔滨—蒂尔堡),货物运送时间节省约三分之二,运距减少二分之一,更利于企业开拓欧洲市场。
目前,经中欧班列“东通道”的列车已通达欧洲14个国家,连通国内60余个城市,通行线路达26条,运输产品涵盖电器产品、日用百货、工业机械等12大品类。
黑龙江向东可以拥抱大海,向西可直抵欧洲,向北可通达北极,向南区域合作天地宽广。这里是打造东北亚区域合作中心的重要阵地。
近年来,黑龙江不断增强前沿意识、开放意识,把扩大开放作为推动老工业基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一个向北开放的高地正在隆起。
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黑龙江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1563.8亿元人民币,规模历史同期首次超1500亿元,再创新高。
积极参与国内国际双循环,要发挥国家级平台的作用,进一步提升开放能级和质效。
2019年,黑龙江、广西和云南3个自贸区获批,这是我国首次在沿边地区设立自贸区。
围绕对俄合作、降低物流成本、培育特色产业和新业态新模式等方面,5年来,中国(黑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将“试验田”种成“高产田”,产出超过300项制度创新成果,以全省万分之三面积,贡献了全省约五分之一实际使用外资和七分之一的外贸进出口。
在位于自贸区的深圳(哈尔滨)产业园区,新的项目仍在加紧建设。深哈产业园“带土移植”深圳的管理模式、先进经验,加强本地化创新,吸引资本投下“信任票”。
深圳(哈尔滨)产业园投资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潘少松说,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智能制造等为主的“3+1”现代产业体系逐渐构建,产业园引进华为、思灵机器人等一批世界500强、独角兽企业,园区数字、生物经济产业集聚度达77.7%。
“创新需要基础。”深圳市龙岗区青年企业家协会秘书长郭流昌说,深圳的创新企业比较多,哈尔滨的产业基础比较深厚,越来越多的企业在老工业基地找到新增长点。
开放的步子越迈越大。中俄博览会、世界5G大会、中国国际新材料产业博览会、哈尔滨国际经济贸易洽谈会……黑龙江不断深化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交流,在巩固东北亚市场的基础上,辐射范围加快向欧洲等地区延展。
“黑龙江在高新技术、原创力等多方面具有优势,这里对意大利是开放的,对全世界也是开放的。”意大利国际世界集团总裁、意大利企业联合会全国代表大会前主席姜卡洛·埃利亚·瓦洛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