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今年新培育的60多亩苗圃,你们看,梭梭苗、沙枣苗长得多好,明年就不用到外面买树苗了。”6月16日,“环着沙漠看新疆”采访团一行走进新疆喀什地区巴楚县琼库尔恰克乡温阿勒台库什村,站在一片葱茏的苗圃前介绍情况时,喀什地区林草局驻该村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戴志刚语气里难掩自豪。
放眼望去,不远处的防风固沙林里,去年植下的小果沙枣树苗已有一米多高,嫁接的大果沙枣树更显挺拔。林下试验田里套种着党参、西瓜、酸枣、文冠果、罗布麻、开心果等十几种经济作物。戴志刚说:“今年除了育苗外,我们还专门买了各类瓜果、中草药种子试种,争取探索出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路子。”
谁能想到,两年前的这里还是被流动沙丘围困的“沙窝窝”,最危险的时候沙丘距离村民住房仅有50米。每遇大风天气,黄沙便漫过院墙、吞噬农田,刚种下的棉花、小麦常被风沙所掩埋。为彻底扭转困局,喀什地区林草局驻该村工作队凭借丰富的治沙经验,带领村民开始治理这片“任性”的沙漠。
缺水是治沙种树的头号难题——村里有近6000亩耕地,灌溉用水尚显紧巴,哪有多余的水浇树?在乡政府的支持下,村里依托自治区“总量控制+弹性配置”水资源保障机制,用滴灌带从主渠道引水,解了水资源短缺之困。
“种什么,怎么种?”村民议事会上,驻村工作队、村“两委”和村民经充分商议,最终确定了“梭梭+小果沙枣”套种模式:梭梭树耐旱、根系发达,能固沙,以后还可以寄生肉苁蓉;沙枣树生长快、经济效益稳。
2024年春,第一场植树行动在紧邻村落的沙丘上进行,喀什地区林草局的专家来了,手把手教村民们“深栽浅埋”;新疆林业科学院的技术团队来了,帮着村民嫁接更耐旱的大果沙枣树,并在林下套种玫瑰、甘草、罗布麻、西瓜等经济作物。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片又一片防沙林终于“站稳了脚跟”。“‘沙窝窝’变成‘绿窝窝’,又变成了‘金窝窝’,村民的干劲更足了。”戴志刚介绍,自治区在2024年夏天推出“先干后补、干好再补、以奖代补”政策。截至目前,该村有2400多亩沙漠披上绿装,29名村民稳定就业、640人临时务工,人均工资性收入增加了54.4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