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团政务网 无障碍浏览

用科技润泽万亩棉田

发布时间:25年09月11日 信息来源:兵团网 编辑:淮河
【字体: 打印本页
作者:

  8月29日,在八师一四九团的一块棉田里,张旺锋带着学生们查看棉株的长势。他头戴草帽,皮肤黝黑,镜片上反射出智慧的光芒。每年棉花生长的不同阶段,张旺锋都会带着学生们深入棉田,让学生们在实践中理解“农学”的含义。

  张旺锋是石河子大学农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教30余载,他将自己的科研与教学,深深扎根于新疆的沃土之中。他将论文写在兵团万亩棉田的丰收里,将棉农脸上喜悦的笑容视作自己最大的成就。他是新疆棉花的“守望者”,守护着这片土地上的白色希望。

  “学农是件幸福的事。”这是张旺锋给每一届农学新生上的“第一课”的主题。他知道,很多学生最初选择农学并非本意。

  为了转变学生的观念,他将课堂延伸到了田间地头。他承担的《作物栽培学》《作物生理学》等课程,从来不乏最新的科研案例和生产实践成果。

  “现代农业早已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而是科技含量十足的智慧农业。”他带领学生观察、测量、实践,让他们亲手触摸农业的脉搏,感受用科技让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带来的巨大成就感。

  张旺锋始终以兵团棉花生产急需解决的问题作为科研的出发点和主攻方向。他发现,兵团棉花生产遇到“产量不稳定”的瓶颈,其核心秘密藏在植物的“光合作用”这个看似基础的过程中。

  因此,张旺锋深入探索棉花高产的光合生理机制。他首次阐明了皮棉4200公斤每公顷超高产形成的生理机制,揭示了群体光合速率高、群体呼吸占群体总光合的比值低是高产形成的重要特征;破解了密植条件下如何保持单株结铃数的奥秘,发现了协调“铃—叶”系统养分竞争的门道;他甚至关注到棉铃的苞叶和铃壳这些“非叶器官”的光合作用,它们在后期对铃重的贡献至关重要……

  张旺锋将这些理论成果与种植密度、水肥运筹、化学调控等农艺措施相结合,创新了以调控光合性能为核心的棉花优质高产栽培理论,构建了棉花高产的生理指标及综合栽培技术体系。

  结合兵团规模化植棉条件和生产水平,张旺锋制定了棉花优质高产栽培技术规程并在南北疆棉区推广应用,这套技术在北疆棉区大面积推广应用,新增经济效益超过15亿元,为新疆棉花的持续增产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和技术保障,两次荣获兵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随着农业劳动力成本上升,机采棉已成为新疆棉花产业的必然选择。但机采棉的推广伴随着新的“烦恼”:机械采收籽棉含杂量高,加工清杂过程易损伤纤维,导致原棉品质下降。

  张旺锋敏锐地将研究重点转向“机采棉提质增效”这一新课题,系统研究了从田间脱叶催熟到工厂清理加工的每一个环节对纤维品质的影响。

  他明确了脱叶催熟的最佳温度窗口,制定了依据棉铃成熟度确定喷药时间的技术标准,从源头上为机采打好基础;量化了各道清理工序对纤维长度和强度的损伤率,为企业优化加工工艺提供了科学依据。

  最终,张旺锋集成创新了包括品种筛选、株行距配置、水肥管理、脱叶催熟在内的机采棉农艺配套技术体系,在八师一四九团等地建立了机采棉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的优化集成与示范基地,示范应用技术方案。应用新技术的棉田,不仅每亩节约成本90多元,皮棉增产近5%,更重要的是,棉花品质得到大幅提升,29毫米以上纤维占比提高了61个百分点,成功解决了机采棉“量”与“质”的矛盾。

  作为学科带头人,张旺锋深知团队的力量。他接过老一辈农学人的接力棒,通过“送出去、请进来”和“传、帮、带”模式,精心培养青年教师,打造了一支从校级、自治区级到国家级的优秀教学科研团队。他领衔的新疆棉花栽培理论与技术创新团队,入选兵团重点领域创新团队。

  如今,他又将目光投向了更年轻的下一代。由他担任首席专家的“乌兰乌苏棉花科技小院”,成为研究生成长和科技服务的新平台。博士研究生燕鹏在小院里,不仅创新了棉花快速繁育加代技术,更学会了如何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小院创建的“1位研究生+1项技术+2位导师+服务N个农户”模式,已培养了7名硕博研究生,他们毕业后都选择留在新疆,将科技的种子撒播在更广阔的田野上。

  “有人说做农业研究很辛苦,我却不这样想。当我的研究成果能服务农业和职工群众的时候,我觉得很幸福。”张旺锋说,“我会继续扎根在农业研究领域,用科技兴农,在助力农业农村发展、职工群众增收的实践中实现人生价值。”